西塞罗说,人们之所以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是为了他顺应民意,制定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使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享有同等的权利(57)。
事实上,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虽互相时有消长,但基本上是并存的局面。第八章是董仲舒,我改写了几次,始终不能满意,后来就搁下了。
而他所说的带着极大的伤痕,则好象是对原始儒学的发生变化和宋明理学中掺杂进了佛教成分的无限感慨。当时的统治者充分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信仰,并确立一个最高的统一神,都是与这个统一的政治历史背景密切有关的。至武帝时,不仅大用神仙方术之士,以求长生不死之术,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封禅这一最重要的宗教典礼。9月29日:讲佛教第一时期至第二时期。退之向外,以恢复一个‘正德利用厚生的文化为主旨,而习之要昌明‘性命之道,结果还是掉在印度网里,爬不出来。
第三章,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我每次写成一章,他们就用蜡纸复写了付油印。有人会指责,这还有做母亲的样子吗?这不是草木瓦石吗?如果我们这样评价佛教的解脱与自在,那就太不了解佛教,还没进佛教的门。
后报则是指来生之后才现前的报应。所谓主客二元对立,即以我为认识主体,与我相对者为客体,主体认识客体,客体被我认识,这就是相对而立的主客二元。由此可知,佛教讲因果观既不是像科学一样研究世界、改变生活,也不是像哲学一样从某个哲学家的眼光出发去说明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并将其看法表达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佛教因果观是切实地为安顿人的精神服务的思想。它的特色在于哪里呢?这只要将其因果观与刚才所提的几种因果理论作比较就知道了
相信因果,是不是就快乐了呢?不见得。比如说一个大家庭有五六个孩子,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哲学,有的喜欢安静,有的喜欢热闹,西方说这是天赋差异,佛教说这是他前世积攒的因不一样所带来的不同果报。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文章的老师,你又会如何去帮他度过这个难关? 答:会跟文章说一下婚外情的坏处。前面分析过,若果我们起了贪心,我们的心当下就沉重了,起嗔心也一样,只有没有这两种负面情绪的心才是宁静的,只有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人虽然逃脱了法律制裁,但是他却会被知情人所鄙视,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人类的公共道德规范。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不制造条件让这因生成果不就可以了?事实上没有这种情况,任何业一定会遇上它的因缘并结果。
比如有关知识告诉我们,照明用电的电压是220伏,人的手手直接摸上去会被电死,若果我不信,偏要去摸,结果当然不会因为我勇敢而有所改变。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则讲未来的因果。最近中国大陆有两件非常热闹的新闻,同学们知道是哪两件事吗?对了,一是3月8日马来西亚航班失联事件,二是大陆演员文章婚外情事件。
这可从两个层面分析,从事实上讲,一个生命失去了,又搭上另一个生命,那家里剩下来的那个人怎么办?岂不是更加痛苦,更加孤独无依?我记得有次到寺院里拜访佛源老和尚,听他开示说:高兴也这么过,伤心也这么过,为什么一定要伤心呢?佛教说这是愚蠢的,故反对人们这么做。生报是指在人的下一世当中显现的果报。
佛教把任何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都放到大千世界这个无限世界中去观察,同时也把两个事物的因果放到无始无终的时间河流里去观察,所以其基本内容是:大千世界在空间上是一个环环相扣又同时相依的无限因果网络,在时间上是一个刹那生灭又不断相续的无限时间河流。比如说文章所犯这个过错是因,接受这个因所带来的种种结果是果,譬如大部分导演可能不会再请你演戏了,很多演员不会再跟你配戏了,周围的熟人对你冷眼相看了,你很长一段时间会很落寞,甚至会很失望,事业可能从此一落千丈。
譬如有些人不理解贪官怎么还那么高寿,佛教说这是由于他他过去曾较好地持守了不杀生的戒律,这是他今生得长寿的因。(二)不空因果,苦乐交参。不仅如此,她的内心还会始终处于解脱和自在状态。由于有些业的报应比较慢,有些业的报应不是在同一事物身上,有些人就觉得佛教所讲的因果观有问题。《大宝积经》里有句话就这么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种果报,共业的报应比较容易体会,譬如家庭的兴衰、环境的污染等等。
由于没有经过修行的人很难明了佛教的因果观,因此佛教往往会告诫人们: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千万不要随便说它不存在,因为存在而不被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多,这不是世界有多微妙,而是我们没有开发出智慧。很多人不明白这点,就会怀疑佛教讲的因果平等、因果报应思想,乃至认为整个因果观都有问题。
当然,佛教认为日常经验与科学的因果观也是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知,佛教讲因果观既不是像科学一样研究世界、改变生活,也不是像哲学一样从某个哲学家的眼光出发去说明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并将其看法表达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佛教因果观是切实地为安顿人的精神服务的思想。
佛教的因果观与哲学的因果观也有巨大差异,哲学的因果观最根本的建立方式是逻辑的运作方式,是通过逻辑思维去观察和总结宇宙人生有什么因果关系,然后按照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所谓符合逻辑),具体说这种因果观是在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上建立起来的。这并不是我在贬低其他大学的学子,而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中这种人文教育还普遍缺失,至少不够深入。
这种轻狂的底色是什么呢?就是一颗没有慈悲、哗众取宠、乃至落井下石的心。我们回到文章出轨事件上来看,他现在向公众公布忏悔信、承认错误、接受现实,他相信因果、接受因果,但他快乐了吗?如果不知因果本空,会觉得因是实实在在的,果也是实实在在的,那他心里的压力真如千钧般沉重。同时,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业力带来的果报,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需要勇敢承担。而日常经验的因果观没有精神世界这种豁然开朗的体验和表征,科学因果观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因为它本质上是在日常经验基础上借助仪器去观察和检验各种现象、事物的关联所得出的因果结论。
他们这种由喜到悲的转变是非常迅速的,落差也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女儿不是他们的私有物品,更加意识不到女儿是根本抓不住的,甚至还想通过女儿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希望,所以根本无法承受现在这个结局。什么叫不落因果?这不是说我们的身体不在因果之中,而是说我们的心不受因果链条的压迫,这才叫不落因果。
哲学的因果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用逻辑思维建立起来的一种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论,这种理论包括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等,它有助于但不一定能指导人们的生活,因为理论对生活发挥指导作用的前提是有操作性,但哲学理论都没有什么操作性。第四,佛教认为因果的实质是缘起性空。
这缘起缘灭的过程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可能被人拥有或占有的,甚至你起了个去抓住它的念头都已经错了。同时,佛教也不在善恶二元对立的二分法中机械地看待因果报应问题。
佛教有个偈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做这种事情的很多还是大学生,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净化世道人心方面是多么缺失。这种因果关系,其空间维度可用互联网做比喻:在同一时刻的互联网上,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它环节上的互联网也变了样子,更不用说你的主机出了问题。现在我们就看看,佛教处理这种问题乃至世间的一切事情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怎样去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这就是我今天讲座的主题——佛教的因果观及其对净化世道人心的意义。
问:如果你是马伊俐,你会如何对待文章?你怎么继续书写这篇文章?这个问题先请一位女同学来回答。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人的生命力、意志力是如此强大的话,就不要指望我们身边犯了过错的人能够很快改过自新,有些人要花很长时间,甚至这辈子都改不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可能要到下辈子才能慢慢改好,那怎么办呢?我们就不原谅他了吗?依佛教的道理来说,还是得原谅,因为众生本来就愚痴,本来就可怜,本来就贪婪,不原谅只会更差。
佛教说我们要想得到某个果,就得种下相应的因,而且这个因必须是我们所处时地的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如果法律不允许,会受法律制裁,不能积累这个因。这个偈语的前半两句讲过去的因果,它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坦然接受自己过去的因所带来的果。
比如说,一个贪官贪污受贿后,他的内心整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已经不能恢复到以前的安宁状态,这种内心的挣扎是最难受的煎熬。不起贪念、不起嗔念,应该怎样去做呢?佛教认为,世道人心系于众生当下一念。